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 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详细内容

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时间:2024-04-18     【转载】   来自:四川日报

   建设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迫切任务。

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推动科技创新,能深刻影响参与生产的各类要素,为实体经济创造新增量、新空间,进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历次产业革命实践看,不断迭代、持续演进的产业变革始终以科技革命与技术进步为核心动力。回顾全球工业发展脉络,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智能化,正是基于蒸汽机技术、电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等革命性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跃升。在产业变革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动力基础和源头活水,为产业跃迁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加速动力变革,不断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产业革命如此,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亦是如此。不管是后发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如果持续创新,国家产业体系就有源源不断的升级动力,反之,就会被其他国家超越,丧失竞争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的技术版图、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加速融合,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和发展先机。

四川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与势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就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赋予四川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多重国家战略交织叠加,为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了历史机遇,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战略牵引。
  作为全国科教大省和经济大省,四川具有较好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拥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位,拥有西部***的国家实验室,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居西部***;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9万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瞪羚企业264家;全社会研发规模占到西部总量的30%以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成势。在产业发展方面,四川经济总量西部***、全国第五;产业结构完善且层次丰富,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明显,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能源化工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迅速提升;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6G、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速成势。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超过40%。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在以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和短板。比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企业主体作用需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转型升级步伐仍然较慢。

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升科技创新内核能级,增强产业创新源动力。推动研发与产业化一体部署,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加强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强化基础研究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布局,围绕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科技、元宇宙、脑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推动形成重大颠覆性成果。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完善创新图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攻关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卫星网络等新兴领域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作用于传统产业,推动其实现转型升级。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坚持一体布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双向链接”。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推动大院大所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围绕具有产业带动性的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加快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完善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1+4+N”服务体系,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进技术市场交易;布局建设中试熟化平台、概念验证平台和未来产业科技园,打造创新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提供实验空间,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布局建设新质生产力试验区,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集中集成示范,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格局,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产业发展微观基础。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主体。要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突出企业作为重大研发任务的“出题者”作用。鼓励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更多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创新生态整合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开展“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完善科技人才引育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化重构。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好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副研究员)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28-85004202
028-85004282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大浪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